中國海洋報訊(特派記者 崔鯨濤)對于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來說,2月4日可謂“雙喜臨門”。這一天,繼在南極普里茲灣海域成功回收一套布放兩年的海底地震儀后,考察隊又成功回收了一套“潛伏”在海底一年的錨錠長期觀測潛標。當地時間下午16時20分(北京時間19時20分),一套位于東經72°08′、南緯65°51′的長達1000余米的潛標系統,從2500多米深的海底順利回收至“雪龍”船上,潛標記錄的觀測數據將為研究南極環境提供重要參考。
有了上午成功回收海底地震儀的經驗,潛標的回收作業十分順利。下午14時45分,高立寶、劉炎光、邢豪和許浩4名考察隊員乘坐橡皮艇到海上測距。15時,開始釋放潛標。20分鐘后,潛標頂部的浮球露出海面。橡皮艇將潛標拖至“雪龍”船邊。盡管天空飄著雪花、海面刮起四五級風,但在十余名考察隊員的通力合作下,16時20分,長達1000多米的錨系全部被收回船上。
該套潛標系統是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在前往南極中山站的途中布放的,位于普里茲灣外的陸坡區,主要由數個溫度鹽度采集器和浮球組等設備組成,用于對南大洋的溫度、鹽度、流速等數據進行長期觀測,探測普里茲灣外海陸架與海盆間的水交換情況。成功回收該潛標,可獲得一年四季的連續觀測數據和樣品,以彌補目前南大洋現場考察僅限于夏季開展的不足。
回收海底地震儀和潛標是本次普里茲灣考察的亮點。為確保回收工作順利進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特意購置了兩只橡皮艇,以保證潛標能及時回收。考察隊還制訂了詳細的回收方案和流程,確保回收任務的順利開展。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考察隊員史久新介紹說,科學研究表明,威德爾海和羅斯海是南大洋底層水的兩個主要生成源地,但作為南極第三大灣的普里茲灣是否也有南大洋底層水生成源地,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潛標系統記錄的數據將有助于科研人員研究普里茲灣內的水團和環流的變化特征,獲得普里茲灣是否也有南大洋底層水生成源地的直接證據,進一步了解南大洋在全球大洋環流過程中的作用。